expr

逾矩 全文阅读(逾矩在线阅读)

全文共

3689

字 | 阅读需

6

分钟

“然鲁终不能用孔子,孔子亦不求仕”

——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

鲁哀公十一年春,公元前484年,孔子68岁,

经历了14年的流浪生活后,他再次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——鲁国;

孔子归鲁

鲁国当政的季康子这一次“以币迎孔子”

这一次,将孔子用重礼迎回鲁国,奉为国老,大概原来的俸禄维持不变;

这对季康子而言,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各国诸侯竞相“礼贤”、“养贤”的风尚,把这位名望很高的人物迎接回来,是很值得的;

对孔子而言,在“吾岂匏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”的状况下,又一次作为“际可之仕”或“公养之仕”以安度晚年,也适合于“礼”;

孔子回到鲁国,在其余生的五年中,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教学工作和整理保存古代文献,主要是用在“六艺”或“六经”的编撰核定工作上,这期间孔子还遇到了几件重要的活动和事件;

01

孔子反对季孙氏实行“田赋”

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后,遇到的一件*事件是——其弟子冉求奉季氏命令向他提出实行“田赋”的问题,要孔子表态;

此处的“田赋”,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,我们知道,在春秋时期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经济改革,那个时候的经济革新的核心一般都在土地上面;

而此处,鲁国的“田赋"变革,我们用一句话来解释:就是比原来土地负担增加一倍的;

孔子开始说:“我不了解”

冉求再次求问:“老师是国老,现在此时要你表态才可以实行”

孔子还是不答但是私下对冉求说:

“君子的行政措施,应该在合于礼制的范围内,根据三条原则办事,即施于民的要宽厚,为民办事要避免过和不及而适得其中,取之于民的要少一些,如果不按礼制办事,而贪得无厌,那么,季氏实行田赋,也不会够用的,你和季孙氏若要依法办事,那么,有周公的法典可以作为依据,若要任性行事,那么,有何必来访问我呢?”

最终,季孙氏还是一意孤行实行了新田赋,这件事使得孔子很恼火,;

《论语·先进》载:"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曰:求废非我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,可也!"

我们都知道,冉求是四科的政事之首,孔子这么做,恐怕也是对弟子的严厉要求;

这里为大家普及一下,四科:

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

德行

:颜渊,闵子骞,冉伯牛,仲弓。

政事

:冉有,季路。

言语

:宰我,子贡。

文学

:子游,子夏。”

02

西狩获麟

相对于龙的传说一样,中国对麟也有很多神秘的传说。那么,究竟麟到底是何物?谁都没见过,古今中外的人都没见过;

据说孔子见过,而且《春秋》、《史记》等都有记载,大体的经过是这样的:

鲁哀公十四年,公元前481年,孔子71岁,这年春天,管理山林的*“虞人”在曲阜西部,也就是今天巨野县一代的地方打猎,叔孙氏管车的仆从叫做鉏商,他捕获了一直奇怪的野兽,载了归来,叔孙氏见了这个头怪兽,以为不吉祥,自己不要,于是就赐给了“虞人”;

孔子看见了就说:"这是麟啊,为什么来哈?为什么来哈?”,并且掩面大哭,叔孙氏听了这个情况,就把这怪兽留了下来;

当时孔子在整编写《春秋》一书,看到麟出没,一般是祥瑞之兆,太平盛世将要出现,但是,孔子一看现在的世道,并没有太平盛世的迹象,于是认为出非其时,甚为伤感,于是就有了“《春秋》绝笔于获麟”的故事;

据孔颖达转引京房《易传》的解释说:“”麟,瘴身,牛尾,狼额,马蹄,有五彩,服下黄,高丈二。“这说的是麒麟的体貌特征;

于是又引《广雅》解释说“麒麟,狼头,肉角,含仁怀义,音中钟吕,行步中规,折旋中矩,游必择土,翔必有处,不履生虫,不折生草,不群不旅,不入陷阱,不入罗网,文章斌斌。” 这是麒麟的神态特征;

叫起来像是音乐,走路旋转都合乎规矩,脚都不踏虫子,身体不会弄折青草;

试问,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种所谓的“仁兽”呢?

所以,这要不是孔子年老之后,结合自己一生的蹉跎岁月,臆测的结果。要不就是后世的儒家们借此编撰,为神化圣人,衬托孔子“生非其时”的景况;

03

陈恒杀君,孔子请讨

陈恒是齐简公的上卿大夫,其祖先陈完原是陈国贵族,因陈国贵族内部斗争,惧祸而于齐桓公十四年,也就是公元前671年逃往齐国,到陈恒这代已经第八代了;

陈恒治齐,甚得民心,以至齐国人有这样的民谣传唱:

“妪乎采芑,归乎田成子”,

田成子也就是陈恒,歌词的遗意思是:就连采野菜的老婆子,心都向着陈恒了

但是齐简公却很平庸,无所作为,再一次内乱即将爆发时,简公和一帮妻妾却在饮酒作乐,在内乱已经爆发后,仓皇逃往齐国一个小地方——舒州,被陈恒的*追上,因为害怕简公恢复权利后诛杀自己,于是就把简公杀掉了;

此后,陈恒拥立简公弟弟骜为齐国国君,称齐平公;陈恒为相,实掌齐国大权;

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极大愤慨,于是,孔子洗漱正装后去见鲁哀公,说道:“齐国的陈恒把齐君杀了,请出兵讨伐”,

但是鲁哀公却说:“你去告诉三桓吧,这件事我管不了啊!”

孔子于是像一个天真的小孩一样碰着钉子就退了出来,去告诉三桓,但是三桓没有同意出兵讨伐;

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。

陈恒杀简公,其实是春秋时期重要的事件——田氏代齐的重要阶段,其后大名鼎鼎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齐桓公就是陈恒的五代孙;

要知道,战国后期,也就是秦国统一天下前,齐国于秦国相王,称东帝和西帝;既然陈恒这么能干,又的得民心,为甚孔子要反对他呢?

唯一的原因是:名分上,齐简公是君,陈恒是臣,臣要忠于君;可是孔子却忘记了周公《尚书·康诰》中说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

《礼记·大学》这样解释道:“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”。

无数历史事件证明了得历史发展规律,周公时代就明白得道理,但是孔子却没有遵循,却主管得认为合乎名分,合乎名分忠君尊王就是正义;

04

妻、儿、弟子相继去世

孔子夫人亓管氏,在鲁哀公十年,公元前485年,也就是孔子67岁那年去世;

那是哦你工资从卫返回鲁国得前一年,孔子得独生儿子——孔鲤,在鲁哀公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前482年,孔子70岁得时候去世,孔鲤时年50岁;

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,虽说很是悲伤,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。

可见孔子和他人的关系,是以学问、道德、品格为标准,是有原则的,绝不因妻儿的亲属关系而有所偏私。这一点是令人敬佩的,

我们接下来说一下,孔子最喜爱的两个弟子:颜回、子路

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,生于鲁昭公二十年,公元前522年,年年纪比孔子小30岁,死于鲁哀公十四年,享年41岁,当时孔子71岁,颜回死的时候,孔子悲痛欲绝,叹息说到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,哭的简直不要不要的;

以至于跟随他的弟子说:“老师哭的太哀痛了!”

孔子说:“是哭得很哀痛吗?除了此人而外,我还能对水库的这样哀痛呢?”

后来,鲁哀公问孔子,他的学生睡最好学,孔子回答说:“有颜回这个人,他好学,他不把对此人此事的怒气迁移到别人别事上,他一次犯了错,第二次就不再犯,他不幸短命死了,现在没有、再也未听过有这样好学的人了!”

子路,这个人虽然比较粗鲁,但为人很忠实可靠,坦率耿直,对孔子的教导能身体力行,有时还呆呆的挺可爱;

他比孔子小9岁,追随孔子的时间很长,勇武有力;孔子经常对他提出批评,但很信任他;

后来,子路在卫国执政孔文子家做宰,孔文子死后其子孔悝继续执政,鲁哀公十五年冬,被驱逐在外的卫国世子伙同他的姐姐,也就是孔文子的妻子,发动了*,把卫出公逐出,抢夺君位;

在紧要关头,子路冲进宫去,企图救出被围困的孔悝,结果被叛乱军士的戈矛把帽子上的缨带开断,帽子落地。

这位忠实的弟子,临危不忘老师的教导,说:“君子临死时,不能不戴帽子。”

于是,立即把帽子带好,缨带结上,然后被打死,并被砍为肉酱,这时子路63岁,孔子听到这个消息,非常悲痛。这无疑是对这位72岁老师临时前最后的沉重打击;

自此,孔子就卧病在家,在死前七天的早晨,他立仗在门前,意态逍遥,很有感慨而又自信的自吟自唱道:“高高的泰山啊,快要崩颓了,直直的梁柱啊,快要断折了,炯炯的哲人啊,快要枯萎了!”

歌罢入门,当户而坐,悠然长叹道:“大概我快要死了啊”,自此卧床不起。

七天后,孔子去世,享年73岁;

这一年,鲁哀公十六年,公元前479年,夏历二月十一日;

孔子死后,葬在了曲阜城北约一里路的泗水旁边,众多弟子都服丧三年,后相别而去,惟有子贡一人留下,在墓旁修筑了简单的茅舍,继续守丧三年,才离开了孔子墓地;

此后,鲁国人和他的众多弟子因追念孔子,把家搬到了墓旁住下,此处后来就被称为“孔里”;

再到后来,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极其弟子的宿舍改为了孔庙,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的衣冠、琴、车、书等生前用物;

司马迁在写完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一篇后,感慨道:

《诗》有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虽不能至,然心乡往之。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适鲁,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,诸生以时习礼其家,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。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没则已焉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仡侯,中国言《六艺》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!

至此,传记君用7期的内容讲完了《孔子评传》

我们期待下一部评传作品《盛怀宣评传》,或许你认为此人上不可比胡雪岩,下不可比张謇,

但是,传记君将会以冷静客观,理性评述的角度为你揭开被历史掩盖的中国近代企业的故事;

或许会明白,传记君为什么会将此人列为《中国近代企业家评传》的第一人;

- 完 -

· 有一种知识叫传记 ·

温馨提示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